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
您当前的位置 :烟台文艺网 > 文艺时空 > 文艺鉴赏 > 影像鉴赏 正文

看电影,你“弹幕”了吗

作者:人民日报 巩育华 林 露 赵梦璇 刘涵墨 更新时间:2014-08-14 09:14
  弹幕版《绣春刀》剧照。资料图片

  这几天,文化产业两件新鲜事,将互联网时代的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。首先,歌星汪峰的演唱会首次试水在线直播;其次,弹(dàn)幕电影仿佛一夜成名,迅速成为热点话题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,其背后却有共通之处: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。这种融合不只是表层形态的“混血”,更可看做是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某种再造。虽然再造还只是刚刚开始,但其影响力已不容小觑。拥抱互联网思维、主动迎接时代变革,或许是明智之举。

  ——编者

  “好看,国产动画业界良心!”“壮哉我大秦时!”“看完回家求拼车,家住甜水园方向。”近日,《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》《小时代3》《绣春刀》等电影的热映,让“弹幕”一词迅速流行起来。一边看电影,一边将“吐槽”发布在大屏幕上,弹幕进院线,让电影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玩法,也成为文化产业O2O(Online to Offline,一种打通线上、线下商业模式)的新尝试。

  尝鲜:电影成了集体吐槽的“记录本”,观众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分享

  《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》上映首周,片方便在北京、成都、南京等12个城市安排了近百场弹幕观影场,新鲜的互动方式引发观影热。从影片开始时“打卡签到”到播放中“评头论足”,再到片尾音乐响起后“互相道别”,弹幕一直在银幕上飞行。

  弹幕原属军事用语,指炮火十分密集,像幕布一样。2006年,日本把弹幕引进视频领域,让大量评论“唰唰”地像子弹一样从电脑屏幕上飞过,营造了“众声喧哗”的效果。随后,这种可以“吐槽”的视频在国内兴起。近年来,弹幕视频积累了一大批拥趸,甚至建立了网络社区。而此次,几部弹幕电影的上映,更让弹幕从线上走到了线下。

  “连上电影院的无线网络,到指定网页发表评论,不一会儿,评论就显示在银幕上了。”网友“煎茶君”观看了弹幕版的《小时代3》,觉得“一群人聚在一起吐槽很欢乐”。他介绍,发评论的时候,可以设置昵称,还可以挑选文字颜色。遇到看不懂的情节,发弹幕请教,也会有人即刻回复。

  “弹幕电影满足了观众即时吐槽的需要,与传统电影相比,很新鲜。”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、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,“以前影视剧是仅供被动观看的文本,现在它更多地成为大家主动诠释和分享的话题,这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心态的转变。”

  当然,密集的弹幕,也让不少观众觉得累,“又要看电影又要发评论,根本忙不过来。要是进口片,还得看字幕,更抓瞎了。”而在不少观众看来,前方的大屏幕上“满脸糊得都是字”,周围一群人亮着手机屏幕发评论,混乱的观影环境让人“真心受不了!”

  争议:年轻观众看重观影的社交功能,创作者担心影响影片的完整呈现

  尝鲜弹幕电影的观众,几乎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。《秦时明月》的导演沈乐平曾表示,“《秦时明月》的主要观众群就是15岁到29岁的年轻人,他们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。既然他们能在网络上玩转弹幕,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电影院里也体验一把呢?”

 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,弹幕之所以受欢迎,离不开观影功能的转变。观察弹幕你会发现,快速飞过的评论不仅关乎电影,还有“五排八号,求充电宝”这样的求助帖、“突然想吃火锅,一会谁去”的组局邀约。“看弹幕电影,从根本上来说,不仅是与电影本身的交流,也是同坐在电影院这个黑屋子里的陌生人之间的一种互动。”《绣春刀》制片人王东辉说。有影评人认为,随着电影产业成为大众消费,人们到电影院的目的可能并不是正儿八经看一部电影,而仅仅是一种休闲,观影的社交功能正在逐步扩大。

  “以往电影一般都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,但受媒介环境影响,一些影片的叙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,使人能在观影间歇吐槽,这是弹幕流行的土壤。”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说。

  在年轻人欣然尝鲜的同时,在不少人眼里,弹幕电影却显得有些“疯狂”。甚至有人担忧,槽点越多,弹幕越活跃,或许会成为烂片增长票房的利器,不利于电影产业良性发展。“事实上,大部分电影都需要观众沉浸在观影之中,忘掉自我的存在,这是电影的魅力所在,也是艺术观赏的规律。”尹鸿说。

  酝酿多年、耗时耗力,终于把作品搬上大银幕,却遭遇观众三心二意观影、七嘴八舌吐槽,弹幕对影片创作者意味着什么?《绣春刀》导演路阳接受采访时表示,偶尔做一场弹幕挺好,“但如果每场都这样,我肯定不开心。”

  导演何平日前也发表微博表示,电影作品在影院放映的前提是,电影作者授权公开的视听作品能得到完整呈现,任何发行放映机构未经许可无权在银幕呈现上添加与更改。如果弹幕放映泛滥,他建议导演及影片作者们在与制片人签约时,明款规定弹幕放映必须经过作者许可。这一观点得到了导演贾樟柯,以及《绣春刀》主演张震的认同。

  局限:硬件发展滞后,融合还停留在浅层嫁接上,生命力十分脆弱

  看上去热闹的弹幕,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?

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,弹幕其实是一种衍生品,很难成为常规的观影模式,“弹幕吐槽比较适合第二次观影,在免费供应的网络视频上用没问题,但不适用于大多数专门买票、一次性消费的院线观众。”而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看来,弹幕与电影的联姻,更像一种营销手段。

 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,并不是所有影片都适合弹幕,模式推广受限。“煎茶君”也承认:“能做弹幕电影的,一定得有槽点,不能太严肃。”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也是未来电影产业分众化发展的要求。弹幕视频网站“哔哩哔哩”(bilibili.com)合伙人认为,“将来可以开设专门的弹幕厅来满足部分观众的需要。”

  “弹幕电影的背后,其实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科技融合正日益紧密的潮流。”陈少峰认为,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平台性工具,O2O已经将触角从家居、餐饮、体育延伸到文化娱乐产业。互联网科技与文化产业共有的创造性基因,使两者的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趋势。

  乐视网副总裁、总编辑雷振剑认为,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一切以用户为核心,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科技融合后,升级用户体验,是合作的方向,而这离不开智能硬件的发展。

  显然,在硬件发展上,弹幕电影难谓成熟。据介绍,要实现《秦时明月》的弹幕效果,需要在银幕两边分别摆上笔记本、投影仪等设备,至少需要6名技术人员同时操作。调试这些设备均花费不少时间,影响其他场次电影的放映。此外,由于技术不成熟,在观影过程中不少弹幕出现过短暂中断。

  据透露,《小时代3》的弹幕程序开发耗时两个月,整体成本高达十几万,此外单场放映成本在3万元左右。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,也需要技术的进步来打破。

  “事实上,弹幕电影只是吐槽和看电影的简单嫁接,没有创造更深刻的链接,这种融合生命力十分脆弱。”资深电影人黄式宪认为,弹幕技术对于电影技术发展来说有进步意义,但只能视为小科技、小玩意儿。“此外,故事第一、技术第二,人文是本、技术是末,不要本末倒置。”黄式宪强调。

  不少业内人士期待,未来将出现更多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的产品,“韩国用高速光缆传输片源,这就节省了电影放映的人力物力成本。”王东辉说。“再比如,电视节目中跨屏互动的形式。”彭侃认为,比较好的融合应该是围绕知识产权进行的全产业链的开发,从而使价值最大化。

责任编辑:文艺网编辑部
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