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
您当前的位置 :烟台文艺网 > 文艺时空 > 文艺鉴赏 > 歌舞鉴赏 正文

秧歌就是山东人的街舞

作者: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:2014-07-25 20:20

  退休后的张荫松,仍是一个大忙人。他不仅现身北京舞蹈学院、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山东民间舞蹈,而且40多年来从未放弃过群众文化工作。在日前全省“群星奖”音乐舞蹈类作品选拔赛中,他编排的舞蹈《舒心的日子扭着过》和《爷爷教我踩高跷》双双入选。

  在6月21日全省“群星奖”作品创作工作会议间隙,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近古稀的老群文工作者。双鬓有些斑白的张荫松,身板格外硬朗,言语间也透着丝丝幽默。

  让基层尝到群众文化的“甜头”

 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,海阳大秧歌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,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。而烟台人张荫松的名字总能和秧歌联系在一起。

  2008年8月,张荫松率领海阳大秧歌代表山东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前的演出,而他的获奖作品《樱桃红了》、《娃娃高跷》等也多涉猎秧歌元素。“山东三大秧歌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,也是齐鲁大地独有的舞蹈形式,我们应该努力保护、传承和发扬它。”张荫松表示,他这次创作《舒心的日子扭着过》又将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元素融入其中。

  除了群众熟悉的三大秧歌,张荫松这次为“群星奖”创作的“杀手锏”里还有传统的高跷。在群舞《爷爷教我踩高跷》中,他搬来了10几年前获奖作品《娃娃高跷》的舞蹈元素,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爷孙之间文化传承的情节,作品一下子鲜活起来。

  退休这么多年后,张荫松仍能创作出鲜活的群文作品来,这源于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特殊的工作方法,他们通过在农村、企业、校园等地设立工作基地的方式,将文艺作品向基层推广。“只要让基层工作点尝到群众文化的甜头,他们就会希望长期合作。

  “《爷爷教我踩高跷》中的小演员都来自招远市实验幼儿园,这个点我抓了将近20年,上世纪90年代的《娃娃高跷》、北京奥运会演出的小孩也都来自这所学校。”张荫松说:“在我们合作的近20年中,每一批参与高跷表演的小朋友都在承受能力、协调能力、音乐鉴赏能力等方面获得了很好的锻炼,我们也经常在全国各大活动中演出。”

  专业作品缺乏群众自发的热情

  “‘群文’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学科,作品有其特色和个性,我们既要注重时代感、注重群众性,也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,做到形式多样、简单易行、喜闻乐见。”就算是退休也没有离开群文工作的张荫松,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
  “群众文化是社会中的基础文化,现在有些文艺工作者在追求新、奇和娱乐性,但淡忘了文艺应该为大众服务的本质。”对此,张荫松认为,群众文化有自己的独特视野、结构方式、段落划分、情感处理和动作设计,“专业作品虽然整齐划一、精美考究,但缺乏群众自发的热情,老百姓表演鼓子秧歌时的质朴感,是我们的专业作品学不来的。”

  上世纪70年代部队转业后,张荫松在群文工作上一干就是30多年,始终保持着与基层的联系。“虽然我已经退休了,但这些联系点有需要,我有时间就会去,就这样一直到了现在。”张荫松说:“我觉得艺术馆就应该这样,就应该贴近基层,跟基层群众在一个层面上。”

  在张荫松看来,创作群文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一次比赛,而是为了群文工作的长期开展。“在创作《舒心的日子扭着过》的过程中,我们同时把节目向各个社区推广,现在烟台市许多广场上有很多人已经在跳这支舞蹈了。”

  张荫松表示,“群众是业余的,但‘群文’干部是专业的。我们要利用干部的专业优势指导群文工作,我们也可以吸取各地的民间文化,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过程。”

  民间舞就要在民间开花结果

  “孩子们,你们跳成这样以后怎么办啊,都等着拐卖呢?”在校内网上,曾跟张荫松学过舞的学生整理出“‘海阳爷爷’名言23句”,附带人物评价为“说话口水横飞,骂人不留余地,爱给别人起外号,上课时爱闭着眼精来偷看大伙有没有偷懒……”

  上世纪80年代,张荫松到北京舞蹈学院任教,在国内舞蹈艺术高级教育刚刚起步、民间舞没有现成的教材的情况下,他从海阳大秧歌中提炼经典动作,一边教课一边写教材。

  后来,张荫松独创了“民间舞基础老板训练课”、“民间舞教程教学法”、“民间舞教材组合编排法”,并把海阳秧歌引入中国汉族民间舞的必修教材,有媒体评价他“提炼出海阳大秧歌的韵律精华,使这门民间艺术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,为发展地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”,学生们也亲切地称呼他“海阳爷爷”。

  现在,张荫松希望民间舞蹈能在民间开花结果,“现在孩子们都看《舞林大会》,学外国明星跳街舞、肚皮舞,我不反对这些,但我们首先应该将自己的舞蹈发扬光大啊,中国民间舞要走出来,更要扎下去,其实秧歌就是山东人的街舞,大街上跳的不就是街舞嘛。”(王红军张冠超)

责任编辑:文艺网编辑部
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